一、数据牵引,融入智治元素
一是形成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。以“一库一表”工程为“总抓手”,建立为师生办实事的长效机制,引领学校治校理念、制度体系、服务方式、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深刻变革,通过对数据资源、流程环节进行重新赋权,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,改善治理结构,推动校务治理“去中心化”。二是引导从结果到过程的价值转变。以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撬动校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,在现有校务服务事项基础上,延伸推导出198个校务管理与校务决策场景,打造全周期校务治理新模式。三是推动从资源到要素的认知转变。建立全校联动的数据管理制度,落实数据编目、采集、整理、共享责任主体,按要素标准进行“一库”建设,推动数据资源的供给侧改革,基本形成涵盖资产、教师、学生、运行4类信息,602张数据表,15437个数据项的数据产品体系。四是促进从碎片到整体的模式转变。以数据项和工作流为基本单元,制定跨部门、跨层级、跨系统“一件事”技术规范,打通部门壁垒,优化管理职权,以“一表”建设增强校务治理的整体性与协同性。五是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主体转变。强化党建引领、多方协作、分类治理,定期邀请各利益相关方参加“一库一表”工程推进会,广泛听取意见建议,构筑“顶层设计引领、综合部门主导、职能部门配合、领导率先垂范、师生深度参与、企业多重支撑”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的校务治理新格局。
二、数据驱动,打造智治平台
一是加快校务事项集成,聚合59个业务系统,打造一体化校务服务综合平台,推进266个校务服务事项“掌上办理”,实现入口整合与数据融通。二是推进部门业务协同,编制多部门联办“一件事”清单,细化办事情形,归并申请材料,精简业务流程,实现“教师报到”“职称评定”“年终考核”“评奖评优”等40个事项“一套材料、一键提交、一次办好”。三是强化技术中台支撑,统筹建设表单中心、证照中心、图表中心、流程中心、消息中心、支付中心等服务化、产品化、中台化的通用组件,增强了治理思维的一致性、交互操作的便捷性与信息系统的稳定性。四是应用可信身份认证,汇聚身份证、校园卡、人脸、指纹等个人可信身份信息,搭建统一身份注册中心,实现对教师、学生、家长、校友、访客等不同角色用户的权威认证。五是创新校务治理场景,提取核心数据指标,建立多维评价模型,探索构建党团建设、设备资产、教师队伍、学生成长、学科发展、行政效能、教学秩序、科学研究、社会合作等领域的多业务协同场景应用。
三、数据赋能,提升智治水平
一是绘制画像,助推服务便利化。设计覆盖基本属性、教学科研、学习就业、生活消费、运动健康、社会活动等10个维度,100多个子项的标签体系,打造“千人千面”的温馨服务,促进校务服务模式由“被动”转向“主动”,“运维”走向“运营”。二是梳理业务,助推管理精准化。围绕师生进校、在校、离校三个阶段的所有行为与需求,层层分解校务治理核心业务,按照“最小颗粒度”原则,细化数据字段,明确数据供求与业务协同关系,全面推进校务治理的数字化转型,实现对各类业务的闭环管理。三是构建模型,助推决策科学化。建成基于校务治理大数据的“农林智脑”,将众多关联数据融合成指数模型,疫情防控、职称评审、学业预警、干部任用、学生资助等重要业务实现“一屏感知、一体研判”,促进校务决策指数化、可视化、全局化。四是扩宽渠道,助推监督立体化。将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深化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推进校务治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第一标准,通过校务服务平台及时、主动向师生公开校务治理的运行动态,在建立“师生吐槽”、在线反馈、工作简报等多种互动渠道的同时,进一步面向各职能部门开展量化监督。五是再造流程,助推运行高效化。对复杂流程实行挂图作战,全面开展优化再造,通过数据融通共享、信息自动抓取,基本实现师生每年最多只填“一张表”。“一库一表”工程实施以来,已为师生减少各类工作报表500多种,简化材料100余万份,节约时间超过1500万分钟。